我去美帝念LLM的成本收益分析
昨天上午领到赴美签证,这两天把租房合同给搞定,现在就差8月初的第二针疫苗啦!美帝行前准备算是告一段落了!
“你这是浪完欧洲又去美洲浪啊!”——还记得之前某次去P大听讲座时,跟S学长聊到自己接下来的规划时,他半开玩笑地调侃。
记得当时在研院官网看到SMU的LLM项目补录人员通知时,先是在网上搜索了下这个学校:SMU在全美排名Top 60,其法学院排名为Top 50。该项目将为被录取的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还有一笔不错的生活补贴。
如果报名参加的话,自己很可能会延毕,该校排名一般,但其提供的待遇还是让人蛮心动的!于是咨询了之前参加这个项目的Z师兄,大致了解了周边治安、生活花销、学业压力等情况,他一番介绍后还是蛮推荐这个项目的。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向学校提交了申请,通过学校申请后再向外方提交相关材料。申请材料的准备其实还挺头疼的,得亏有几位英语实力超群的小伙伴L、Y、D的帮忙修改与完善!把所有申请材料寄去美国,过了约一个月后,外方才给了正式的offer。在此期间,自己多次在梦中被外方拒绝也是挺醉的!
在申请过程,我也多次咨询了导师的意见,与他商量后,我决定延期半年,把自己的毕业论文答辩时间推迟到明年11月,毕业时间也由明年的7月推迟至2020年1月。
在K所实习快结束时,L律师找我谈心的那番话依然记忆犹新。
当时的我其实还处于纠结期,不确定是否要申请SMU的LLM项目。于是,我向他讨教了这个问题。感谢L律师给出的中肯分析——如果不选择这个LLM项目,而是继续待在K所实习的话,等我毕业时,自己对团队各个业务领域应该能够比较熟悉,成长速度也是毋庸置疑的。就K所而言,SMU的硕士学历并不具有太大的加分项。此外,虽然外方给予全奖和补贴,但在美帝一年,肯定还是会有不小的生活花销支出。不过另一方面来看,去SMU念一年的LLM,对于个人英语能力的提升却非常有帮助,肯定是有助于自己以后处理涉外业务——以上因素都需要自己认真考虑与权衡。
虽然L律师并没有给出确切答案,但我真的非常感谢他提供的宝贵分析,因为从他口中,我大致知道了一位红圈所合伙人对此事的看法。
思考再三,自己还是决定申请SMU的项目。其实当时说服自己的理由也很简单:
这毕竟是学校与SMU的合作项目,SMU给予我全奖的机会就这一次,错过这村就没这店了。如果工作以后的自己还有心气和能力申请名校LLM,权衡利弊后,到时可以继续申请啊,这与现在自己是否去SMU念LLM本身并不冲突。我也确实听过许多身兼数个海外名校硕、博士学位的大神。
在挪威交流末期,自己在卑尔根刷了一次雅思考试。一方面,想让自己简历好看些;另一方面,也当是对自己交流一学期后英语能力的检测。还记得当时同寝室的外国室友们对我进行了多天的口语模拟测试——尤为感谢George,在我口语考前的晚上,还挤出与女友视频聊天的时间来为我模拟测试。
感谢挪威,那次雅思考试相较之前的成绩提了1分。
我很清楚,自己的真实英语实力应该还是不及那个分数的。不过,既然各种海外项目选拔人选的标准是以英语成绩和绩点为主要导向的,那就好好利用现有优势呗,尽可能多地参加海外项目来不断提升自己英语能力吧!
举自己英语口语为例——去挪威之前几乎是哑巴英语,之前备考雅思也都是用非常应试化的方式备考。在挪威一学期,至少敢跟老外开口了,在日常交流中,也逐渐能够较为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了——就个人体会而言,不是英语能力达到了高标准才出国学习,而是把一个人放在英语环境中才有利于其英语能力的提升。
对我这个南方人来说,尽管以后是否待北京还说不准,是否提供户口应该也不会成为自己找工作的首要考虑因素。但是,万一以后决定长留北京了,能够拥有北京户口还是很重要的。可是,近几年给应届毕业生提供北京户口的数量不断限缩,只有公务员、事业单位、部分国企以及少数私企才有极少的机会。
就《北京市促进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和工作暂行办法》的规定来看,似乎只要满足在海外留学期间连续满一年,获得硕士学位,就又有了落户北京的机会。不过与好友D交流得知,在律师行业,即使满足该《办法》的相关条件,要想通过该渠道获得北京户口似乎也还是很有难度的。对此,我的理解如下:
可以将“北京落户机会”理解成“进入两个户籍池子”。池子A是面向普通的国内应届毕业生;池子B是面向海外人才。要想进入池子B,首先得通过具有户口指标的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作为“引水渠”将人才引进才行——如前述,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充当“引水渠”,为海外人才提供落户指标的。此外,这个“引水渠”导入池子的水流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即使有幸进了一家具有落户指标的企业(如某家律所),但由于政策限制,北京市允许其发放给海外人才的户口指标只有n个,而该企业中想要通过海外人才政策获取北京户口的申报人数有n+x个,那么,这就意味着有x个人没法通过该人才引进计划实现落户——至于如何从n+x个人中挑选出n人,应该是由该企业制定相关的筛选标准吧。
我不确定上述理解是否精确,倒无所谓,毕业后的自己将会前往何方还是未知数呢。
虽然决定已定,但看着正在毕业实习的小伙伴们,有时还是会思考这趟行程的价值与意义何在,自己最想通过这趟LLM之旅获得什么?
可以预期,当自己毕业找工作时,一开始肯定是妄想那种“活少钱多离家近”的听起来就美滋滋的工作,但越找就越发现这样的岗位是不会存在的……而不出意料的话,自己终究还是要经过一番“薪水多一点还是生活多一点”的自我究问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一份“非常充实”的工作。在未来的某一刻,当自己忙成狗时,就会思索今日之决定——为何还折腾去美帝?其实在国内循规蹈矩地过完为时不多的研究生生涯,也应该能够找到一份“非常充实”的工作了。如果以工作offer作为结果导向,似乎出不出国,念不念这个LLM是件无关紧要的事情。
所以啊,要使自己内心相信,这趟LLM之行有其价值!在美国,如果要通过一项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政府规章,需要通过美国信息和管理事务办公室(OIRA)的成本收益分析。只有当该规章带来的收益超过其成本,或者说当其收益能够证明其成本的正当性时(justify),该规章才可能得以通过。作为法和经济学学生,不妨也借用该思路,对这趟行程做一个成本收益分析吧!
1.时间成本
研一时还曾有过提前毕业的念头,万万没想到最后竟然选择了延毕半年。
2.金钱成本
如L律师所述,出国本来就是件很烧钱的事,自己家里经济状况也不算宽裕,许多小伙伴都已成家立业了,而我却还要继续花爸妈积蓄。
3.父母的牵挂
“父母在,不远游”——当自己慢慢成长,离家越来越远之时,我能感受到父母的那份骄傲,但另一方面,他们其实也不在乎我有多大出息,只是单纯希望我能够平安顺遂,能够收获简单的幸福就好。卑尔根的交流之旅,让我切身感受到了父母的牵挂之深。看看美帝,还时不时地爆出一些负面新闻……其实,我很理解老妈的困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会冒着危险去美帝留学、工作呢?”
其实,我之前也考虑过在明年5月飞回国内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这样还能以2019届应届生身份按时毕业。但是,这么做最大的bug是自己几乎错过了所有的秋招和春招,对找工作相当不利。后面想想,自己也还算年轻,从长远来看,不过是从工作生涯中挤掉半年时光来给学习生涯而已,可以接受。
至于生活成本的问题,其实全奖和生活补贴已经最大限度降低了金钱成本,就当是我再次预支未来的工资吧!
而“父母牵挂”的问题似乎是无解的,虽然“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个“游必有方”,可是“方”是什么?孔夫子也没法对此给出精确答复吧。自己所能做的也就是在言语方面多让爸妈放心,在处理一些事务时变得更成熟些。
1.硕士学位
我在本科阶段其实从没想过会去国外念硕士,总觉得LLM距离自己很遥远,直到在研二时去了卑尔根大学法学院交流。
虽然那时上课也是经常听不懂,跟不上老师节奏,但就整个学习过程、期末考备考及其结果来看,自己努力一番似乎还是可以顺利搞定的。我也知道,念学位肯定不比交流学习,但没关系,这也是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呀,不妨再逼自己一把!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花3年半的时间拿两个硕士学位,抛开学校名气不说,账面上来看似乎还是值得的!
2.纽约州考bar的机会
外国学生取得美国LLM学位后,即有资格申请美国部分州的律师从业资格考试,对于以后想要处理跨国法律业务的人来说,LLM毕业后考纽约bar是取得美国律师从业资格的不错选择。
虽然自己对未来的职业选择依然感到迷茫,但大概率而言还是会去律所吧——如果足够幸运的话,取得美国律师从业资格还是非常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的!即使最后没有选择律师行业,或者说没有通过纽约州律考,也没关系啊,因为准备律考的过程本身是学习和梳理知识的过程啊,就当是对所学美国法律知识的加深理解和强化巩固也不错,相信过程就好!
在此,也感谢W学妹之前帮忙领取和寄送我申请纽约bar的本科相关材料。
3.英语能力
正如前述,我将其视为一个提升自己英语能力的好机会。我觉得自己的英语能力还是有很大提高空间的,希望自己熬过一年后,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质的提升吧!
4.法学素养
说来惭愧,自己对学术真的没有特别的兴趣,不过,作为一名法科生,有机会进一步学习英美法、提升自己的法学素养还是相当不错的!
去SMU后,除了选择考bar的必修课外,我应该会选择一些与以下方向相关的课程吧:法经济学(毕竟美帝是法经的发源地)、法律文书写作(希望能借此提升自己的实务技能)、公司法与证券法(毕竟这是国内法向美帝借鉴学习的重点领域)、商事仲裁(感觉近年挺流行的,说不准自己以后也从事诉讼业务了)。
5.开阔眼界
“我想出去走一走,看看这个大世界,还有太多的梦想等我去冒险。”
其实之前一直觉得“开阔视野”是个很虚的东西……与其他去国外念书的朋友们聊天,他们或多或少也会提到这点,自己与其他人分享时也喜欢提到这一点,但要说个所以然来,好像又不知从哪说起。
我认真想了想,可能还是“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的道理?不去追极光,我永远无法想象看到极光在空中舞动的喜悦;不亲身坐在“恶魔之舌”之上,我不会知道实际体验其实并没有视觉冲击那么吓人;不去Lea家同过圣诞,我也没法亲身体验柏林市民庆祝圣诞的方式……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上述经历本身也是可有可无之事。但是,我能隐约感受到的是,经历多了、视野拓宽了,内心确实会变得更加自信而笃定。就处世而言,面对他人的自我炫耀与嘚瑟,一笑而过就好;于己而言,也不会自我膨胀,而是逐渐形成一种类似“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敬畏之心。
6.提升生活技能
在卑尔根期间的一大乐事就是有足够的时间对烹饪进行探索,自己也着实喜欢做菜的过程,用姜葱蒜把简单的食材变为一道道美食本身是一件极具成就感之事啊。依然记得自己生日那天花了半天采购、半天折腾,硬着头皮为20人准备了一顿大餐。
就像自己太久没说英语,面签时的我可以被面签官几个简单的问题给问懵——其实当时思路也还算清晰,可就是没法用英文脱口而出啊。两三个月前去D的家里做菜,很久没碰厨具的我硬着头皮嚼着自己做出的青椒炒牛肉时,内心其实是拒绝的……所以啊,利用好这次机会,强化自己的厨艺吧!想起法国小姐姐在Secret Santa时送给我的那本笔记本,前几页还记载着其拿手的法式点心食谱。嗯,一定要花时间去探索一番!
此外,在挪威一学期,我不敢吹嘘自己已经入门了理发行业,但和Z多次互剪头发的经历怎么也可以号称有剪发的实战经验了!嗯,已经网购好理发推子了,期待一下Tony老师再现江湖吧!
7.现场看NBA
作为韦德粉,希望有机会在其退役前看一场韦大爷的比赛。
8.向神奇宝贝大师之路继续迈进
……这条乱入!
当我饶有兴致地一一列举上述收益时,之前的决定是否正确以及这趟行程是否有意义其实已经不言自明了啊。
看来毕业论文的准备过程果然还是太无聊了,自己才会花费大番功夫去整理上述文字和照片……不过也好,对上述事项进行先后列举也让我意识到,自己这趟行程将把硕士学位和考bar定位在首要位置,这也预示着自己在美帝一年肯定会以“学业”为重吧……哎,“浪完欧洲浪美洲”,还是这个说法简要轻松一些!
自己有时也会感慨,如果研一时英语成绩再好一些就好了,这样就可以像其他优秀的前辈和同学们那样在研二期间读个LLM,也不至于影响正常毕业了。可是,我应该知足了,那个时候的我就是那样的我啊!可能若干年后等我回首往事,也会感慨现在的我好弱,连申请牛津硕士项目的语言门槛都够不着,当然,也有可能若干年后的若干年,我还是没有能力发出这样的感慨……不过也没关系啊,自己一直都在慢慢的进步与成长啊!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发觉得,那些让自己纠结的选择之所以头疼就是因为这些选择本事没有太大的优劣之分,最关键的是做完某个决定之后该怎么走,与其走着一道想着另一道的好,不如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路,再一路“打怪升级”,不断让自己变得强大,这样在下个路口才有可能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路。
就像自己的公众号,半年前的推文还很像小学生日记,再看看这篇推文,就最后一部分来看,已经有点初高中生议论文的苗头了,这就是一种进步,是吧!